AI划重点 · 全文约1758字,阅读需6分钟
1.国务院同意湖南省承办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,这是全运会首次花落中部地区。
2.目前,全国已举办14届全运会,其中只有12个省份名列其中,还有20多个省份仍旧“挂零”。
3.由于全运会举办权之争越来越激烈,多个省份纷纷表达竞逐意愿,如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。
4.承办大型赛事能带来提升城市知名度、盘活文旅资源、促进公共设施建设等利好,但如何将赛事机遇转化为增长红利,考验地方“以赛营城”的能力。
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,仅供参考
文|凯风办好一个会,搞活一座城。近日,中国政府网公布文件,国务院同意湖南省承办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,这是全运会首次花落中部地区。此前,安徽、湖北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重庆、河南等省份纷纷表达竞逐意愿,而湖南最终先行一步拿下入场券。迄今为止,全国已举办14届全运会,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今年11月召开,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。全运会,能改变什么?谁是下一个全运会、亚运会乃至奥运会的有力竞争者?01全国还有20多个省份,无缘全运会。作为国家水平最高、规模最大的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,全运会不只是体育盛会,更是展现省市形象、推动基建扩张、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。虽然影响力比不上奥运会、亚运会,但全运会是大多数省份都能触手可及的顶尖盛会,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。目前,在已举办或明确举办地的16届全运会中,只有12个省份名列其中,还有20多个省份仍旧“挂零”。
具体来看,北京先后举办5届,可谓遥遥领先,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集奥运、冬奥、亚运、大运会、全运会于一身的“大满贯”城市。广东仅次于北京,先后3届担纲承办地,最新与港澳联合承办的十五运会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“越来越像一个市”的缩影。上海承办过2届,而江苏、山东、辽宁、天津、陕西、湖南各有1次,四川则是作为七运会的协办地而跻身其中。整体来看,包括台港澳在内,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还有22个省份没有举办过全运会。其中,不乏以浙江、福建、河南、安徽为代表的经济大省。在全国七大地理分区中,华北、华南、华东地区曾多次举办全运会。西北地区的陕西、华中地区的湖南分别拿下十四运会、十六运会,补上所有大区的缺口。不过,偌大的西南地区,只有四川作为协办地承担过部分赛事,仍然没有一个省份成为主要承办地。02全运会举办权之争,越来越白热化了。任何一个大型赛事,无不需要经济、财力作为支撑,也离不开基础设施、体育场馆,以及相应的体育竞技水平、组织运营能力。已经承办过全运会的省份,无一不是经济大省、体育大省,竞技水平突出,不乏综合竞争优势。京沪粤之所以梅开N度拿下全运会,不只是因为经济发达、财力充沛、基建完善,也与最初的机制设计不无关系。考虑到经济发展情况,前九届全运会由北京、上海和广东轮流举办,从第十届(2005年)开始才面向全国各省市开放申请。自此,每一个省份都有斩获全运会举办地的机会,竞争不可避免开始白热化,多个省份纷纷表达竞逐意愿。刚刚拿下十六运会的湖南省,从2011年开始先后三度申办,且多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但历经14年时间,才最终圆梦。
邻省湖北,在今年初还曾表示“将申办第16届全国运动会”,此前更与湖南一道联手申办第13届全运会,但都无疾而终。曾协办过全运会的四川,则是先后4次申办,试图圆其“承办”梦,不过一直未能成行,但在2023年成都举办大运会,为其扳回一局。从历史来看,只有京沪粤以及江苏、山东是一次申办成功,其他省份都是2次乃至更多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全运会的申办不易。当然,全运会之外,还有其他大型国际赛事,诸如大运会、军运会、青奥会、亚运会、奥运会等等。但门槛往往更高,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胜任。在未承办全运会的省份中,浙江杭州的亚运会,四川成都的大运会,湖北武汉的军运会都已落地。
即使如此,浙江、四川、湖北等地仍不乏对全运会的竞逐之志。毕竟多多益善,这是国内最顶尖的赛事,也是为数不多能够带来综合拉动效应的盛会之一。可以预料,第十七运会的竞争热度只高不低。03承办大型赛事,能带来什么利好?办好一个会,搞活一座城,这句话在国内广为流传。赛事从来不只是赛事,而是被赋予提升城市知名度、盘活文旅资源、促进公共设施建设乃至提振消费、刺激经济的重任。2010年广州亚运会,不仅促成了城市地标——广州塔的拔地而起,催生了新CBD珠江新城,更带动东进南拓,重塑整个城市框架。杭州、成都之所以能双双跻身500公里地铁俱乐部,且过去几年新增里程位居全国最前列,背后不无亚运会、大运会带来的助力。前些年一些城市卖地收入的狂飙,房价的一路飙涨,与盛会效应之下的大投资大基建不无关系。不过,任何一场大型赛事,都以巨大投入为前提,是否有性价比、收益能否覆盖投入,必须纳入考量。过去一些顶尖赛事还能获得中央财政支持,但如今更多要靠地方自力更生,赛事经济更要看总账。根据最新文件,湖南十六运会经费主要由当地筹措,中央财政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,主要用于运动会举办和场地维修,而场馆建设则由地方承担。
更关键的是,在财政过紧日子成为常态的当下,“严格预算管理,节约办赛成本,控制赛事规模”成为强制要求。大型赛事的刺激效应,早已不复当年。换言之,大型赛事给予的只是城市建设、基建完善、城市存在感拓展的机会。但能否将赛事机遇转化为增长红利,考验的是地方“以赛营城”的能力。如何在巨大支出与盛会效应、长远发展中取得平衡,才是最大考验。